患者丁**,女,61岁 主诉: 咳嗽1月。 ?? 2021年10月 胸部CT提示:双肺多发结节,考虑转移。纵隔、双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,考虑转移。心包积液。 ?? CT引导下右肺下叶占位穿刺活检,病理提示:肺腺癌,伴实性和微乳头结构;免疫组化结果:ALK-Ventana(+)【对照ALK-Nega(-),ALK-Pos(+)】,C-met(强阳80%+),HER2(1+)【HER2阳性对照(+),HER2阴性对照(-)】,Ki67(10%+),pan-TRK(-),PD-L1(22C3)(TPS=15%)【PD-L1(22C3)阳性对照(+),PD-L1(22C3)阴性对照(-)】,ROS-1(-),TTF1(+),NapsinA(+),WT-1(-)。 完善分期检查 ?? 2021-10-29我院PET-CT提示:①双肺弥漫多发结节,代谢活跃;②双锁骨区、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,代谢活跃;以上倾向恶性,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病理除外肉芽肿性病变。③心包积液。 ?? 头部MRI未见明显转移征象。 ?? 临床诊断为:右肺腺癌IV期( T4N3M1) 双肺多发转移、双侧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转移、心包积液,ALK-Ventana(+) ,C-met(强阳80%+) EML4—ALK融合的发现及致癌机制 □ 2007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在肺腺癌肿瘤组织中发现EML4-ALK融合1 □ ALK是强力致癌驱动基因,驱动机制主要分为基因融合、基因扩增、基因点突变,其中EML4-ALK融合最为常见,ALK融合蛋白可以激活关键致癌信号通路,导致肿瘤细胞恶行增值2,3 □ ALK+NSCLC发生率为3%~7%,中国人群腺癌ALK阳性率为5.1%4,5 ALK抑制剂发展之路 NCCN指南: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方案概述 病史: □ 二代ALK-TKI较一代ALK-TKI具有显著的获益优势 □ 二代ALK-TKI(BIRC评估): 递增期 150-250mg 各剂量组均观察到肿瘤响应 □ 剂量递增期 150 mg、200 mg、225mg 和 250 mg 各剂量组 ORR 分别为 33.3%、87.5%、100%和 100% □ DCR 分别为 66.7%、100%、100%和 100% 疗效评价 ? 2021-11-19开始口服恩沙替尼 225mg QD治疗。 ?1个月后(2021-12-23)复查评效PR(大部分病灶消失)。 安全性 ? 皮疹3级 ? 肝功能异常2级(ALT/AST升高) ? 发热1级(间断体温升高) 不良反应及处理 ? 皮疹:局部外用含激素的软膏 ? 肝功能异常:给予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异常恢复至1级 ? 发热:物理降温 ? 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性,恩沙替尼减量至200mg Qd继续治疗 ? 定期复查评效 复查和随访 ? 疗效评价:2022-3-25复查评效近CR(肿瘤几乎消失),PFS:4个月 ? 安全性: 皮肤感觉异常,痛觉过敏 味觉异常 患者自觉耐受性差,2022年4月恩沙替尼减量至175mg QD 治疗和随访 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 — 白居易《长恨歌》 诊疗过程 恩沙替尼 一线 exalt3数据更新 ? 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8日,中位随访时间27.6个月,在ITT人群中IRC评估的mPFS为31.3个月,在mITT人群中INV评估的mPFS达到33.2个月,IRC评估的mPFS未达到; ? 皮疹和其他皮肤相关毒性(例如瘙痒)发生率最高,其次为分级较低且无临床症状的转氨酶上升和水肿。三级皮疹发生率为11.2%,通过减量等措施可缓解。 总结 该患者一线使用恩沙替尼两次减量,服药四个月后病灶几乎消失,疗效显著,确证了恩沙替尼在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疗效,减量后恩沙替尼仍可以持续缩瘤。 恩沙替尼一线eXalt3研究已全文发表于全球顶尖学术期刊JAMA Oncology(影响因子为31.777)。截至2020年12月8日的随访数据表明,在ITT人群中,恩沙替尼组BIRC评估的中位PFS达到31.3个月,mITT人群中,恩沙替尼INV评估的中位PFS达到33.2个月,BIRC评估的中位PFS尚未达到。